第867章 印章中的学问(2 / 2)
主要看石质是否洁净、细润。以红色集中、面积大、鲜艳纯净,并深透石中的为上,红色分散,呈点块状,颜色发紫或发浅的为次。
质地细腻,洁莹如玉,半透明,以羊脂冻为上,乌冻次之。全红而通灵的称\"大红袍\",黑白地与鸡血三色者称\"刘关张\"。
“刘关张又是什么?”
李维记忆中,刘关张就是指刘备、关羽和张飞吧?他们跟鸡血石有什么牵扯?
“刘关张鸡血石是鸡血石品种之一,也称朱砂冻鸡血石。以紫黑色或灰黑色为主,并常伴黄、白色。黄、白色代表刘备,红色代表关羽,黑色代表张飞。”
沈世杰以眼前的这枚八面印章来讲,从石质看三色分界清晰,中间不带杂色,三色在石中的比例大致相当,且协调搭配,古朴典雅,极具观赏价值。
“这种鸡血石是鸡血石中的珍品,多产于昌化老坑红硐,现资源接近枯竭,已极为难得。
只是不知道,这枚印章是谁的。”沈世杰看过,有一面刻着“子安”两个字。
他猜测,“子安”应该是印章主人的字。
我们都知道,古人不仅有姓名,还有字。
古代人很讲究尊卑有序,直呼其名在社交场合显得不够尊重,有点唐突。朋友之间、下属对上司、学生对老师,都会用“字”来称呼对方。
在古代,姓名通常由父亲或祖父慎重地选取,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。一旦确定,这个名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,成为正式场合和官府文书中的必备称谓。
而“字”,“字以表德”,则是古人在成年之后精心选取的,旨在进一步阐释和丰富名的内涵。与名相比,字更注重表达个人的品德、志向或特殊才能。
说到古人的“字”,那还得说两句古人的“号”。
与名和字相比,号更加个性化和自由。
它可以由自己取,也可以由他人赐予,用以表达个人的情怀、志趣或理想。号不受家族、宗法、礼仪等束缚,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。
因此,号往往富有诗意和想象力,成为古代文人表达自我和追求独特风格的一种方式。
名、字、号作为古代姓名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,不仅承载着个体的身份与特点,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。
“子安应该是古人的字吧?就不知道是谁的。”
古人叫“子安”的不要太多,其中不乏名人,比如写《水浒传》的施耐庵等,沈世杰不敢确定是谁。
楚健点头:“应该是。”
再看其他印面,有“侍读”、“参军”等。
不用说,这些肯定是官职。
“侍读”为帝王、皇子讲学之官。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,然级别较其为低。
唐代开始,就有侍读这个官职,一直到清朝。清朝在内阁置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。地位及职掌与翰林官不相上下。
“参军”则是起源于东汉时期的\"参军事\"职务,主要职责是辅佐主官处理军务或行政事务,在不同历史时期职权与地位有所变化。?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