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 朕与先生解战袍(2 / 2)
“今天色大寒,五谷不收,朝廷便要想法子解决百姓的肚子问题,钻研如何种地,如何产更多的粮食。”
“百姓们能吃上饭、吃饱饭了,便意味着李自成等大贼的兵源断了,也就成不了什么事了!”
“至于当下策略,一定还是守的,不要打!”
“打仗,就意味着要靡费无数的粮草、银子,先稳住局面,再让百姓吃饱,如此可解内乱!”
一番言语之后,崇祯皇帝不住的点头。
这小子说的太有道理了!
莫说李自成了,便是那初代的闯王高迎祥,是如何起来的?
还不是有吃不上饭的百姓相应,跟着他一起闹事,一起造反?
故,这江山稳定的根本,最重要的前提的条件便是教百姓们吃饱饭。
百姓们吃饱了,谁还想着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造反呢?
这也是解决大明内部叛乱的最大根本。
“那么也就是说,朝廷这边要轻赋税?”
崇祯皇帝侧目:“可朝廷若是轻赋税了,固然能减少百姓们的压
力,但朝廷这边的税收也就少了,朝廷没银子,怎么办?难道要靠着商税?”
赵图点头:“差不多是这个意思,朝廷的商税,怎么说呢,一言难尽,这么说吧,便是无法收上来商税,也可以考虑朝廷自己经商,若是朝廷经营的产业每年可赚几百万、千万两银子,户部库府也就不成问题了。”
崇祯皇帝点头。
这法子,本身来说是不大好的。
朝廷经商,就容易在读书人这边落下个与民争利的说头,不好。
但,而今大明都什么样子了?
若是再大肆征收农户的赋税,就只会让更多农户流离失所,继而加入叛军之中。
所以,回头来看,这商税,或者说是朝廷自主经商才是最好的法子。
若经商可以赚银子,便意味着可减轻百姓的负担,朝廷的库府也不空虚。
此乃两全之法!
“好,朕懂的了!”
崇祯皇帝想了想:“那再说说北边,你以为如何?”
北边?女真?
赵图尴尬的笑了笑。
北边女真的威胁大吗?
表面上看来自然是很大的,包括眼前的歪脖子……皇帝陛下,都觉得北边问题很大,甚至还考虑过和女真和议的事情。
但,回头来看,那皇太极的大军危险又有多少?
固然,松山、锦州丢了,可北边的防御还有杏山、塔山、宁远三个重要城池。
莫说是否守得住,只要这三个城池暂时稳住,那么朝廷这边就可以想其他法子,比如先将女真的主要战力,也就是前鞑靼诸多部落给瓦解一番,唆使双方出现矛盾,继而闹掰。
一旦教那皇太极失去了察哈尔等诸多部落,便等于是一个人失去了左膀右臂,战力受损严重。
你战力都不够了, 再想打大明北边的诸多城池,可就要仔细考虑一番了。
自古来,天底下就没有新鲜事。
纵横联合之策略,一直都有用。
先瓦解皇太极部分战力,朝廷这边内部再稳住,那么,接下来再防守北边,压力就不大了。
说白了,还是钱的问题。
朝廷有钱了,就可以继续造火铳、火炮。
有钱了,就可以教将士们更加拼命固守。
那皇太
极一边固然收拢了如耿忠明、孔有德等叛徒,也接受了先前松锦一战后的诸多战利品,如马匹、甲胄等等。
可大明这边也可以继续督造啊。
如此,北边有火器,有固守的将士,有银子、有粮食。
综合对比下来,那皇太极的实力便逊色许多。
要知道,而今的大明可是正在经受史上最为严重的寒灾,号称小冰河时期。
这整个大明都受到巨大影响,就更别提更北边的皇太极了。
只要支撑个几年,北边受寒灾影响,粮食欠收,你皇太极还拿什么打仗?
故,综合看来,大明朝廷这边最好的方略便是,先稳住,再搞粮食、搞民生。
这一切都差不多万全之后,什么李自成、张献忠、皇太极等等,都不成问题。
“表面上的问题,其实不大!”
赵图突然说道:“更多是里面的问题,比如朝野的文武,如土地兼并等等,这些才是困扰大明的根本!”
“陛下,您想想,自古来有多少个王朝,到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?”
“这土地兼并,便首当其冲!”
“当大部分的土地落在了少数人的手里,百姓们便只能自那些乡绅、士绅、绅衿租土地来种。”
“这若是好的年景,百姓们倒也能混一口饭吃,可若是不好的年景呢?”
“百姓们没有粮食,还要交纳佃租等等,这不是雪上加霜,不是逼迫着他们去死吗?”
“当百姓们连死都不怕的时候,还惧怕什么狗屁……咳咳……还怕造反吗?”
崇祯皇帝闻言,认真点头。
这话,极有道理的啊!
会想回来,这么多年,那高迎祥、李自成等人之所以能崛起,可不就是百姓们吃不上饭了?
为什么吃不上饭呢?
因为各种天灾人祸。
这最大的人祸,岂不就是土地兼并!
“这一番话,令朕深有感触啊!”
崇祯皇帝不禁感叹。
他登基之后,马上就十五年了,回想起来,这十五年不知操心多少事,可搞来搞去,却不及赵图这小子简单的一番话。
“那么,朝廷这边,要如何经商呢?”他问出了最大的问题。
这大明朝廷想要稳定,那就得有银子啊!
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
↑返回顶部↑